【京江晚报】《江大附院研究表明:Betatrophin可在Ⅱ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发布时间:2014-07-29 阅读:1003 次

  本报讯  日前,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的袁国跃教授及其团队研究探讨了初诊Ⅱ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Betatrophin水平与各种代谢参数之间的关系,认为T2DM患者循环Betatrophin浓度显著增加,提示Betatrophin可能在T2DM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糖尿病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无数的科学家、医学家致力于糖尿病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的研究,糖尿病治疗新药层出不穷,但是无论是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还是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抑或保护残存的β细胞等手段,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达到血糖的控制,但都不能触及糖尿病发病的最主要机制——胰岛β细胞数量相对不足,因此患者期望能治愈糖尿病似乎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即。
  所谓Betatrophin,是一种新发现的激素,能够强有力地促进小鼠胰岛β细胞的增生,为人类糖尿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然而,目前对Betatrophin的作用机制仍所知甚少。为此,袁国跃及其团队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初诊Ⅱ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Betatrophin水平与各种代谢参数之间的关系。该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今年7月14号的Diabetes Care杂志上。
  在研究中,袁国跃等共募集了166例受试者,其中初诊T2DM患者83例,年龄、性别以及BMI匹配的健康对照者83例。收集受试者的血液标本,使用ELISA法测量受试者血清Betatrophin浓度,并收集受试者人体测量学参数、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素分泌功能方面资料。
  袁国跃发现,与健康对照者相比,T2DM患者血清Betatrophin水平显著升高。而且,T2DM患者血清Betatrophin水平与年龄、OGTT试验2小时血糖(2hPG)、OGTT后2小时胰岛素(PSI)水平呈正相关,与1/HOMR-IR和ISIM呈负相关。但在对照组中,Betatrophin水平仅与年龄呈正相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T2DM患者年龄、2hPG和PSI是影响血清Betatrophin水平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表明,T2DM患者循环Betatrophin浓度显著增加,提示Betatrophin可能在T2DM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2014年7月29日京江晚报A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