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江晚报】《脑中风高危患者近四成是中年人》

发布时间:2014-10-30 阅读:764 次

 

12秒,就有一人中风;每17秒,就有一位因中风致残;每20秒,就有一位因中风死亡,这不是危言耸听。
    
一年来,江大附院开展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发现脑中风发病率正越来越高,且呈年轻化趋势。
   
我们常说的脑中风,学名其实就是“脑卒中”。昨天是第9个“世界卒中日”,上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在门诊大厅举行义诊活动,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内分泌科、心血管科、老年病科等科室的专家,为脑卒中患者进行了免费诊疗。下午,各科室专家还从自身科室疾病与脑卒中的发病关系出发,向市民宣讲有关脑卒中的防治知识。
    
“脑卒中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及高经济负担的‘五高’特点,已经严重危害到群众的生命健康。”神经内科主任于明告诉记者,201311月,江大附院成为镇江地区唯一一家被授予“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称号的单位,为此,医院有责任、有义务开展脑卒中的防治健康教育,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脑卒中防治意识。一年来,医院对镇江及周边地区脑卒中的高危人群进行了筛查及防治,为1000多名脑卒中高危人群及患者进行了登记建档,发现其中有近40%的人都为40岁左右的中年人。“脑卒中一旦发生,首次发病者约30%死亡,70%的生存者遗留偏瘫、失语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残疾。”于明说,今年世界卒中日的主题就是“重视中年人的卒中风险”,“对于还是家庭顶梁柱的中年人来说,及早地预防脑中风,非常重要。”
    
不良生活方式
    
会让血管“生锈”
    
在昨天的义诊现场,几块印有脑卒中防治知识的展板吸引了很多市民的关注。因最近总是时不时地头痛头昏而来医院就诊的市民黄先生,在看过展板后,有些疑惑地坐在于明的义诊桌前。
    
“我今年46岁,血压一直不高,可不知道为什么,最近常常头昏,有时还会眼前发黑。我觉得是没休息好,可刚刚看到宣传栏上讲,这也有可能是脑卒中。我不会真的中风了吧?”面对黄先生的忐忑,于明很详细地问询起黄先生的生活方式,“熬不熬夜?喝不喝酒?脾气急不急?喜不喜欢运动?是不是爱吃大鱼大肉?”
    
于明说,高血压或者正在服用降压药物、胆固醇血症或者正在服用降血脂药物、动脉硬化、糖尿病等虽然是引起脑卒中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但即使没有这些明显的危险因素,也并不代表就不会得脑中风。“长期吸烟,大量饮酒,缺乏体育运动,膳食中含饱和脂肪酸或油脂过多,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会使血管‘生锈’,容易引起脑中风。”于明通过初诊,觉得黄先生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建议他做进一步检查,以及早防治脑中风。
    
血管也会“生锈”?于明说,血管“生锈”指的是医学上的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发生脑梗塞或脑出血的重要病因之一,它多发于老年人当中。近些年,脑卒中发病人群开始出现年龄前移的情况,不少青壮年的血管也开始早早“生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最根本原因与高脂血症有关,而高脂血症的发生又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青壮年人的不良生活方式极易造成血管提前老化,继而发生血管疾病。
    
中风其实有征兆
    
3个方法可判断
    
在我们的印象中,中风总是起病突然,进展迅速,然而于明告诉记者,其实很多中风患者发病前都会有前兆症状或早期表现,这些症状往往未被重视,导致就诊延迟,耽误了黄金治疗期。
    
“一侧面部或者上下肢体突然感到麻木、无力、口角歪斜、流口水;突然说话困难或听不懂别人说话;短暂性的视力障碍、一过性的黑朦、视力模糊;突然眩晕、或者跌倒;突发对近期的事情遗忘;出现难以忍受的头痛,恶心、呕吐;看东西成双影;发音困难、吃饭费力、饮水呛咳、说话舌头发硬;走路不稳、左右摇晃不定、动作不协调。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就是脑卒中的前兆了。”于明说,这都是比较常见的卒中早期表现,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还可以通过3个简单的方法来进一步判断是否出现脑中风。
    
于明站起身来,一边比划着动作,一边做着讲解。“像这样,要求患者两只手都平举,然后闭上眼,双上肢向前平伸10秒。如果两侧上肢能保持平举无移动就是正常,如果一侧手臂无移动,另一侧无力往下掉则为异常。也可以用两条腿平举,检查方法一样。”于明说,还可以要求患者龇牙、微笑和伸出舌头,如果面部两侧运动对称就是正常,如果面部两侧运动不对称则为异常。舌尖居中为正常,偏向任意一侧为异常。此外,还可以要求患者说一句简单但完整的话,如果用词正确、发音不含糊为正常,如果用词错误、发音含糊甚至不能说话则为异常。
    
于明一边演示,周边的市民便跟着做起了动作。“回家后,让我80岁的老父亲也测试测试。”市民刘女士说,家里的老人年纪大了,普及这样的脑卒中防治知识,让她觉得受益匪浅。
    
瘦人也会得中风
    
每年输两次液不管用
    
在民间有一种说法,认为每年春秋两季输两次液,便可以预防脑血管病。这真的靠谱吗?
    
“在神经内科门诊室的外墙上,我们就贴有‘消除脑卒中认识误区’的宣传贴画,其中第一条就是每年春秋输两次液并不能预防脑血管病,可我们在门诊中,还是常常遇到主动要求输液的就诊者。”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于明都是苦口婆心,“脑卒中的确可以预防,但输液这样的方式没有科学依据。”
    
于明告诉记者,人们普遍对脑卒中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比如,有人认为,中风的人大多肥胖,其实不然,瘦人也会得中风。”于明说,与胖人相比,瘦人得脑卒中的几率的确相对低一些,但绝对不可因此而放松警惕。因为瘦人也可以患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血脂紊乱等疾病,这些都是引起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此外,还有人认为,只要血压正常或偏低就不会中风,这也是错误的。脑动脉硬化病人由于脑血管管腔变得狭窄,以及其他一些危险因素存在,即使血压正常或偏低也同样会得脑卒中。
    
“一旦判断家人发生中风,家属应当冷静,第一时间拨打120,同时,让患者安静平卧,并将其头部偏向一侧,解开衣领扣子。如病人神志不清,可含服安宫牛黄丸。”于明强调说,脑卒中发生后,抢时间就等于抢生命,3小时是救治的“黄金极限时间”,家属要学会正确的急救手段。
    
卒中可防可控
    
可去医院进行筛查
    
“脑卒中可防可控,关键在于提高早期脑卒中的识别能力和自我保健能力。”于明说,市民可以定期进行体格检查,着重了解血压、血糖、血脂及体重的指数,有危险因素时应及时请脑血管病专科医生给予指导和治疗;同时,戒除吸烟、酗酒、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进食低盐、低脂肪、低糖,以及含有适量蛋白质、丰富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适当增加活动量,科学锻炼,控制体重,避免肥胖;保持大便通畅,注意气候变化。老年人冬天要注意头部保暖,夏天注意防暑,每天饮水最少800ml;中青年人应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心情舒畅、情绪稳定,切忌激动和暴躁。
    
“除了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外,及时接受药物和微创治疗对于清除血管‘锈迹’也很有效。”于明说,过于肥胖,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病史或自身血管存在病变的,都是脑卒中易发人群,这些人更应重视早期预防。
    
据了解,江大附院神经内科设有脑卒中专家门诊、脑卒中单元病房,建立起脑卒中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的绿色通道,并将患者的资料纳入信息化管理,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系统化、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有效降低了病死率和致残率,改进了病人的预后。脑卒中高危人群可前往医院进行筛查,医院将会对患者的基本信息进行登记建档、跟踪随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给予健康指导。
    
“脑卒中虽然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但只要我们做到积极控制危险因素,早期识别卒中发生,及时规范治疗配合强化康复,都能大大降低疾病风险,减少后遗症发生,提高生活质量。”于明说,只要大家把卒中预防与自身生活相结合,规律起居,饮食有节,调畅情志,就一定能拥有健康生活。

                                               20141030日京江晚报A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