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江晚报】《夜间急诊室,满满的“战斗”节奏》
发布时间:2014-06-26 阅读:952 次
零点,雨夜。伴着淅淅沥沥的雨水,辛勤劳作一天的人们已进入梦乡。此刻,在江大附院门诊大楼外,一辆120急救车呼啸而至,打破了夜的宁静——“快!快!让一让!”急促的呼喊声、脚步声、呼痛声以及医学仪器的声音交杂在一起(见图 杨泠 摄),与夜的静谧形成了强烈反差。
为了生命 他们在与时间赛跑
每天下午6点,当人们开始准备晚餐时,江大附院急诊科的医护人员也开始了新一天的夜班工作,十几位值班医生、护士,将围着数张移动病床“战斗”到第二天上午8点。
“入夏后是急诊部门最忙的时候。”抢救室护士许燕介绍,每年这个时候,因为中暑、心脑血管疾病、车祸、打架斗殴等进入抢救室的患者最为多见。
今天凌晨0:05,一辆来自丹阳的120急救车一路鸣笛而来,车上载有一名病人及其家属,接到抢救信息后,4名护士一路小跑迎到救护车前,迅速递上氧气包,询问病情,同时陪家属将推着患者的移动病床引入抢救室。
来到抢救室时,患者已无法躺平,喉咙中不时发出粗重的喘息,每一呼一吸肩膀都在上下耸动,护士立刻上前测量血压、心率、验血……护士一边进行抢救,一边迅速请来值班医生进行诊断。
这边的忙碌还没结束,另一张病床上,蜷缩着的一位中年男子,因为疼痛,他一只手紧紧按着胃部,发出阵阵呻吟。“测血压、上心电监护!”值班医生一路小跑着下达口头医嘱,一边匆匆赶往另一张病床。
“医生,我们身上钱没带够,先帮她做一下CT吧,不能让病人在这儿等啊!”刚坐到电脑前,前一名病患的急诊抢救记录单还没有录入完,另一名因车祸导致脑外伤的病患家属有点儿着急了,许燕起身,走到家属面前安慰,“已经将检查单拿去签字了,会以患者为重,让你们先看上病,别着急。”
一切安排妥当后,许燕才松了一口气坐下来,此时许燕头上已经渗出一层细密的汗珠。
为了生命 他们时刻准备“战斗”
抢救室里是一场又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抢救室外的急诊科也在这个雨夜有些不平静。虽然已经快到凌晨1点了,但江大附院的急诊科前的候诊大厅里,仍站了许多前来就诊的市民。
凌晨1:05,一位刚做完检查的病人家属回到急诊科,向当班外科医生梁亚鹏诉说情况。“他被石头砸伤了,现在右胳膊动不了……”梁亚鹏一边听患者家属叙述,一边聚精会神地观察着X光片。“你看,右肩胛骨肩峰端欠光整,不排除小片骨折的可能,右肩锁关节也有脱位。”
这个凌晨,梁亚鹏除了要在抢救室接诊外,还担任着外科急诊室的坐诊任务。急诊的病人刚处理完,他就要到抢救室里巡视,确认每一位患者的病情后,他又要一刻不停地回到急诊科去。在短短1个多小时里,他来往于急诊室、抢救室的次数不下10次。
这就是一位夜间值班医生的真实工作状态。有病患,他需要不停地忙碌、奔走;没有病患,他也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时刻准备着可能到来的“战斗”。
为了生命 他们要耐得住“寂寞”
在江大附院抢救室的里间,还有一个类似于ICU的抢救病房。里面横竖摆放着的十余张病床上,躺着这个夜晚被送进医院的重症病人。与外间的抢救室相比,这里已经寂静了许多,除了病人粗重的喘息声与仪器的滴答声,再也没有其他声音了。而在这个病房里,一直有一位医生在“孤独”地守候。
“这里面病人的病情已经基本稳定,就等天亮后送往各个相关科室的病房了。”许燕告诉记者,实际上与外面的“急乎乎”相比,这里的“慢吞吞”更让值班医生难熬。因为这里的医生不仅连一个讲话的人都没有,更肩负着所有病人的安危,如果外间忙起来,没有人来替换,里间的医生连卫生间都没得上。
的确如此,这位戴着口罩,一言不发的医生,一直在病房里来回踱步,一刻不停地“视察”着每一位病人的实时病况,见到门外的记者,他也只是摆了摆手,做了个噤声的动作,示意别进来。
(2014年6月26日京江晚报封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