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江晚报】《封堵心脏“小耳朵”,排除卒中“大隐患”—— 江大附院独立完成首例“左心耳封堵手术”,该技术走在全省前列》

发布时间:2017-04-26 阅读:1056 次

京江晚报讯 人的心脏上有一个类似“小耳朵”的部分,称为左心耳。它个头虽小,却“身居要职”。研究表明,导致房颤患者卒中的血栓90%来自左心房的左心耳结构。近日,一名63岁的患者因突发急性脑梗死、阵发性房颤被送往江大附院,医院为他实施了首例“左心耳封堵手术”,避免卒中再次发生。据了解,该手术目前已成为全球预防房颤病人卒中的治疗新趋势,江苏省仅少数医院能够开展。

据介绍,患者入院时口角歪斜,CT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还患有房颤,临床诊断为急性脑梗死、阵发性房颤。负责该患者治疗的“总指挥”,江大附院院长助理、心内科主任严金川教授告诉记者:“心房颤动即老年人和心脏病患者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引起缺血性中风的主要原因之一。房颤的主要危害是引起脑卒中和诱发心力衰竭,房颤时杂乱无章的心脏电活动代替正常心律下规则的心脏电活动,导致不稳定的快心律,可伴随心悸、气促等症状,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血液在心房内淤滞,这种不正常的心律可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房颤患者随访研究显示,5年中风的发生率高达20%,中风后一年死亡率达30%,5年内三分之一患者复发。因此解决心房颤动的目标主要是预防脑卒中。”

研究表明,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比普通人高五倍,而在非瓣膜性房颤中,90%以上血栓的形成与左心耳有关。以往治疗的重点是恢复窦性心律和维持窦性心律,以及应用药物抗凝治疗。目前国内应用的抗凝血药物主要是华法林,由于安全范围窄,需要反复监测凝血指标,且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临床应用受到限制。而患者本人也不愿意长期口服华法林抗凝预防房颤栓塞,因此,心内科全科讨论后决定实施左心耳封堵术。

4月21日,由心内科副主任、起搏电生理及先心介入组组长杜荣增主任医师领衔的左心耳封堵团队,协同心内科超声副主任医师梁仪和麻醉科医师,成功实施了首例“左心耳封堵术”,术中通过植入一枚33mm直径的WATCHMAN左心耳封堵伞,成功封堵住了心耳的开口,有效避免了血栓堵塞心脑血管的情况,大大降低了该患者发生二次卒中危险。

严金川介绍,近年来,微创疗法的左心耳封堵术已成为全球预防心房颤动病人卒中的治疗新趋势,已有多个国际临床研究证明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左心耳封堵可以使中风、栓塞、心血管死亡率降低40%,心血管死亡率降低60%,全因死亡率降低34%。201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心房颤动治疗指南亦将左心耳封堵术作为卒中高危和有长期口服抗凝治疗禁忌患者的治疗选择。

江大附院心内科首例左心耳封堵术的成功开展,使其成为江苏省为数不多的开展此项新技术的心脏病学中心之一,为周边地区不能耐受长期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带来了福音。

(2017年4月26日《京江晚报A11版》)